參加彌姐劇團舉辦的校園巡迴公演,演出〈十八相送〉多年,算算有兩百場以上了吧。劇中用的扇子一補再補,整個呈現破爛狀。年底最後一場演完後,下定決心換個扇面。
梁山伯、祝英台用的扇子,免不了要畫些牡丹什麼的,既不會畫國畫,又沒有受過裝裱的訓練。完全自我摸索來換扇面,過程真是困難重重。
首先要去選紙,這種扇子通常兩面都會用不同顏色,通常是一面暖色,另一面寒色。
此時要注意,紙張絕不可以太厚,否則會有大麻煩。雲紋紙、粉彩紙大概都不行。再考慮到尺寸問題,最少要四開的才夠用,所以我挑了藍色和米色的書面紙。
開始工作了,除紙張外,請備好畫圖工具、小錐子、透明尺、鐵尺、鉛筆、橡皮擦、剪刀、刀片、膠水。
先把舊扇子上的扇面仔細地拆下來,計算尺寸:
扇子本身尺寸是16吋,完全半圓形,描好外環後,往內推約19.5cm,再畫一個半圓。
一面畫上牡丹,另一面畫梅花。我用的是布料用的顏料,一方面是家裡現成有,主要也是因為這種染料比水彩啦、廣告顏料啦,要來得耐久些。
扇子背面用錐子刻上摺痕,一共43摺。扇子內骨20支,外股兩支,是為22摺,再加上每摺間的間隔部分,一共43摺。照片上細細的線條就是我刻下的摺痕。
這是全部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,小環大約0.9cm一摺,大環大約2.3cm到2.35cm一摺。我說「大約」,是因為純手工作業,剪下來的線條不一定每次都準,描格子的時候,筆尖一歪,尺寸就差很多,整了好久才搞定。
依照刻痕折成波浪狀,從正面看,左邊第一條線一定要往下凹,
將兩張紙背對背放好。
開始黏貼工作的時候,最好拿一把扇子放在旁邊,免得黏錯方向,做好了也不能用。
傳統上應該用糨糊來黏貼,不過,對我來說太難了,反正我用的紙也不傳統,所以改用相片膠。
先將最左邊兩片一起黏好在扇骨內側,左邊、上方對齊。注意膠水用量要少,做錯了還有補救機會。
黏好第二折,在第三折上中間上點膠,把第一支內骨夾進去黏住,第四折黏好。
每次都是單數夾上一支扇骨,雙數則兩面互相貼住。
反覆兩次後就展開來檢查一下。
把最右邊的扇骨也固定好就完成了。
扇子做好了,這可是全新的扇子,千萬不要演出前才做,心想著可以拿新扇子上台!有經驗的人都知道,新扇子超難用,現在我的工作,就是要在演出前,把扇子開合個三千次。